我不是個心理學專家,我分不太清楚煩,焦慮,想太多這些心理名詞,它們有什麼微妙的差別。總之,它們就是一種讓人很討厭的情緒,一種讓人開心不起來的感覺。為了簡單起見,以下我統一用焦慮這兩個字,來代表我想要傳達的心情。

我也是個會焦慮的人,大事小事好像都有機會列到我的焦慮清單中,大到人生職涯規劃,小到健身房要不要續約,這些事都可能會讓我想很久,甚至感到焦慮。計畫帶家人去出去玩,我可能擔心會塞車,想到去哪個戶外的景點,我可能擔心會下雨,到了現場發現塞車不嚴重,我可能又會擔心時間太多,不知道要做什麼。

有時候就會覺得,怎麼大家日子都很好過,好像只有自己身上會出現一堆煩人的問題。我自己的感覺,焦慮好像就只會發生在某一些人身上,有些人真的就不會焦慮。

我們先簡單的把世界分成兩種人,一種是會焦慮的人,一種是不會焦慮,至少是比較不會的人。

如果一個人個性本來就是容易焦慮,那不論碰到大問題小問題,或是任何需要做選擇,需要做決定的事,都有可能讓這樣的人感到若干程度的焦慮。

不會焦慮的人,雖然也不見得生活就是完美,沒有任何問題,只是當這樣的人碰到問題時,並不會在心理上產生太多的負面情緒,不管他們有沒有解決問題,至少他們好像比較沒有心情不好。

如果我們假設,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有一些問題需要處理,假設沒有人的生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那焦慮這件事,就可以進一步再拆分為兩個部份。

1. 引發焦慮這個問題本身,這是實體的部份。
2. 焦慮所引起在情緒上的不安,這是心理的部份。

對於像我這種常常感到焦慮的人,真的把現在正在焦慮的事情解決了,之後還是會有新的事情讓自己焦慮。對我來說,或許焦慮已經是一種日常,已經是一種習慣,要避免它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需要努力面對的課題,或許不是怎樣可以讓自己不再焦慮,而是焦慮來臨時,我該如何面對它。

我自己處理焦慮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既然我不懂如何處理心理上的部份,也就是解決情緒上的不安,這是我無法努力的。那我可以做的,就是從實體的部份下手,就是把我正在焦慮的問題,盡可能想辦法解決。

我的方法是用清單的方式,把我正在焦慮的問題設為目標,轉化成可以解決問題,並且可以執行的具體行動。

焦慮是心理狀態,但行動卻是可以具體執行,可以確實努力來改善焦慮的一種作為。有了行動,那就表示自己可以朝著去除焦慮的方向在努力。既然有在努力,那表示焦慮的事情,就會一步一步被解決。

這些行動,有些可能是實際的動作,也有可能是需要在內心想過,需要在內心思考後做出的決定。就以健身房要不要續約來說,我會在續約,或是不續約這兩個決定之間搖擺,這時候我就可以把我能做的行動列出來,像是

A1. 了解健身房有哪幾種合約方案?
A2. 參考別家健身房有沒有比較便宜?
A3. 看看健身房的有氧課程有沒有我喜歡的課?
B1. 想想我未來想要繼續在健身房運動嗎?
B2. 比較健身房的合約方案哪一個最適合我?

前面三點屬於實際的行動,只要我跑一趟健身房,或是去認識幾位健身房的專員,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後面兩點屬於內心的問題,有了前面的資訊,就有了讓我思考的參考,理論上我就可以做出決定。

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涵蓋到所有讓人感到焦慮的原因,但把這些問題一項一項解決,肯定對降低自己的焦慮有幫助。

人生職涯問題也是一樣,或許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不一樣,但也可以大概列出一些問題,像是

自己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自己現在的努力方向,能不能達成自己的理想生活?
如果可以達成,那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達成?
如果不能達成,自己知不知道那要怎樣才可以達成?
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達成,那有哪些人可以問,有哪些書可以看,會讓自己有機會找出答案?

把這些問題認真想過一輪,確實的把答案寫下來,心中的焦慮應該也減輕一半了。

大家都討厭焦慮,偏偏就是有一群人會習慣性焦慮。焦慮所引起在內心情緒上的不安,或許很難讓自己放下,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實體的部份,也就是引發焦慮的問題本身下手。把解決焦慮的事情拆解成單一的問題,然後用一個一個的行動來解決它。下次再面對焦慮時,或許就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習以為常的小事情,讓自己用最平靜的心情來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