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科展作品不怎麼樣,為什麼卻可以得獎?
「這看起來沒什麼啊」、「這原理很簡單啊」、「這結果哪有什麼」。常常跟同學分享科展得獎作品時,都會有人有這種反應。
先撇開那些自我感覺良好,以管窺天,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所做的批評。客觀來講,一個得獎的科展作品,是不是有可能「真的沒有那麼了不起」,或者是說,為什麼這些看的同學會有「這個作品也沒什麼」的感覺?
在許多科學競賽裡面,科展競賽是一個相當具有歷史,層次很高的比賽。相當具有公信力,能夠在科展獲得獎項的選手,沒有人敢說他們不優秀。
那既然選手們如此優秀,為什麼其他同學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好像很簡單一樣呢?
大人很常用自然或理化相關科目成績,來判斷學生的科學能力。考試100分的同學,應該比80分的人厲害吧?但其實大家都知道,考試其實不太容易真的測出學生的學習成效。
為什麼考80分的人沒有考100分?可能題目明明會算,只是計算的速度比較慢寫不完;或是對題目的意思不理解,誤會題目的意思;也有可能單純只是答題不夠細心,明明會的題目硬生生丟掉分數而已。
如果可以給80分的同學多一些時間寫考卷,每一題都有充分的時間做答;題目看不懂可以問老師,聽不懂也可以繼續問;寫完也可以慢慢檢查,或許80分的同學有就機會考90分,甚至是100分。
考100分同學的科學能力,很有可能跟考80分的同學是一樣的;考100分同學做出來的科展作品,考80分的同學也有能力做得到。
年紀接近的同學,接受了同樣的教材與課綱。或許成績有高有低,但是可以理解的知識範圍不會相差太多。只要不是很刻意擺爛不讀書,科學能力其實不會相差太遠。
大部分你不懂的知識,大部分的人也都不懂。得獎選手們的科展作品,大部分的人頂多稍微google一下,其實應該也能看得懂。
另外一點,雖然科展得獎的選手相當優秀,但是優秀的選手所產出的作品,並不一定要運用到非常高深的學問、非常難懂的知識,才能讓這個科展作品得獎。
講到這邊,你能不能看得出來,那些做出得獎作品的優秀同學,跟那些在看著這些作品,說這些作品沒什麼了不起的同學,他們差別在哪裡呢?
最大的差別就是有人做了,有人沒做,這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