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X博士官網裡,有一個可以讓朋友們提問的欄位,讓大家跟可以跟我交流。「科展怎樣才能得獎?」,就是家長的問題。
科展有它的歷史及公信力,先不講學習與收穫,單只看得獎這件事,就是對科展選手最佳的肯定。尤其是像科展這種比較稀缺的獎項,在學生整個學習歷程中,更是有它的意義跟價值。
我不否定得獎的重要,也不討論做科展的初衷,純粹要講為得獎做科展,對孩子「好還是不好」。
就像上班族一樣,就算一個上班族再怎麼熱愛自己的工作,如果公司不給你薪水,你也不會想去公司當志工。為錢而上班,理所當然。
所以,當有一個薪水還可以,自己能力也做得到的工作,只要不是傷風敗俗,沒有違法犯紀,就算自己沒有真的很喜歡,很多人可能就做了。而且可能一直做到退休。
既然大人可以為了薪水而上班,那同學為了得獎而做科展,好像也沒什麼說不過去,沒什麼丕應該了?。
當然不應該!
大人賺錢的需求比較迫切,需要養家養自己,許多的開銷讓大人不能停止賺錢。如果是上班族,就算這個月手頭比較寬裕,不需要急著賺錢,也沒辦法這個月先辭職,下個月再回來做。
也就是說,大人們為了錢而工作,有一部分是因為它是必要的,是沒有選擇的,是不得已的。
再者,錢是外部的驅動,因為有錢才上班,而非真心喜歡上班。一旦把錢這個外部驅動抽走,沒有人會想上班。
如果因為沒錢而不再上班,那當然也沒有機會,再從上班這個行為之中,為自己累積出像是人脈、戰積,或是經驗這些價值。
很多大人的工作,就被薪水這個外部驅動所綁架。
但同學做科展有選擇,可以選擇科展題目,可以選擇研究期程,可以選擇團隊成員,可以選擇器材與設備,甚至可以選擇不做,這些選擇未必要跟得獎綁定,這些選擇是自由的。
做出選擇也可以是發自內部的,做自己想做的題目,用自己想用的器材,跟自己喜歡的伙伴,一切的選擇都是滿足自身內部出發,不以追求外部獎項為目的。
因為想選,所以才選。正因為可以不選,所以是真的發自內心喜歡才選。
這種發自內部驅動的力量非常強大,一旦滾動起來,可以發揮在各種場合,甚至是各種競賽。它形成的是一種習慣,一種態度,一種真正的素養。
而當同學真心對一項競賽付出,真心為一件事情努力時,得獎,本來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成果。
如果我們喜歡一個水到渠成的獎,那「刻意追求」的獎就不好嗎?
假設同學一開始以得獎為目標,做完科展順利得獎肯定開心。同學開心之餘,會把得獎當做應有的回饋。這回饋雖然令人開心,但它是來自外部的驅動,不是來自內心對科學的嚮往。
就像很多大人領到薪水會開心,但並不代表他喜歡工作。
依靠在外部驅動是件非常危險的事。為了得獎就會追求省事,為了得獎就會追求實驗的CP值,就會想著怎樣做比較容易得獎,而不是思考如何解決科學問題。
更嚴重的是,正因為以得獎為目標,如果最後沒有得獎,同學更可能從此與科學絕緣,從此對科學沒興趣。
本來自己對科學有興趣而做科展,卻因為評審沒有把獎項頒給自己,而讓自己變得不喜歡科學,這不是一件很划不來的事嗎?
孩子還有選擇,不需要為了獎項而做出任何屈就。讓孩子用最正確的方法了解科展,認識科學,同時提供他對未來選擇多一個選項,才是大人最該做的。
同學若能由內部驅動的力量所來做科展,除了該有的獎項外,也會在未來的人生中,得到其他無限多的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