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做太空科學教育。這對念太空科學這麼「冷門學門」的我來說,不止做得開心,更算是相當的學以致用了。

但是能夠找到一個做得開心,同時又學以致用的工作,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最困難的點在於「我怎麼知道我喜歡教育?」

我說我一段故事,真人故事未經修飾有點亂,大家將就看看。

每個人進大學前都需要選科系,但科系是怎麼選的?

每個科系的專業能力,都可以會對接到社會上某些工作。如果有了想要的工作,為了擁有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就會選擇某個科系。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選法,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科系。到了畢業的時候再根據學到的能力專長,來找適合的工作。我就是這樣。

我很喜歡物理,念物理系的時候,也沒有想清楚以後要做什麼。但是我知道學會物理之後,選擇應該不會太少,能選的工作,應該也不會做得不開心。

到了研究所,雖然我還是物理研究所,但這個時候專業已經分得更細,有光纖、薄膜、半導體等,與未來職業的連結更緊密,選什麼就不能只看興趣了。

我照著興趣選擇了太空物理,也想用這個專業來找工作。再加上後來我選擇了太空科學博士班,未來的出路肯定非常窄。

碩、博士一念就是好幾年,時間也都自己規劃。除了在研究室的時間,我也開始打工。我在當代最有名的自然科學教室,國語日報科學班教小朋友科學。

博班畢業後非常幸運,順利的進入了國家太空中心,而且工作內容就是「純」學術研究,100%學以致用。

我把分析地球科學相關資料,做一些像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或者是地震預測的相關研究,簡單來講就是寫論文。

現在想想,真的非常的幸運。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剛好出現,我可能很難這麼樣的學以致用。

其他太空博士的同學,也都有不錯的工作。他們在大學當正職通識老師,或是進一般的企業服務,博士學位會讓自己的底薪再多一點。

這些也是念博士的好處,但比較接近是博士這個學位給的紅利,而沒有那麼學以致用。

直到有一天問題來了。組織的方向調整,關心全球暖化這類的學術研究,不再是主要的工作目標。

更大的問題是,人的興趣也會改變。做科學研究做久了,我也感到疲乏,覺得空虛覺得冷,整天看那些數據,好像也沒那麼有趣了。

但說實在,太空科學這麼理論的學門,想要學以致用,如果不做研究,能夠做的工作真的非常的少。

這時我有2個選擇:要就是換個學術單位,繼續學以致用,但要做我已經沒興趣的研究;或者是隨著組織的調整,不要那麼堅持學以制用,主管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就好。

這2個選擇,我都不會開心。這2個選擇,我都不想。

這時候我忽然發現,我還有一件很有興趣的事情,這件事情叫做「教學」。在國語日報科學班那段時間,我過得很開心。

那時候腦中常常在想,怎麼樣設計出有趣的科學實驗,怎麼樣把我腦中的知識傳遞給小朋友,甚至是哪個地方可以插入笑話。

這些事我做得很投入,很有熱情,而看到小朋友們學懂了,我也感到很開心。

這是一段珍貴的體驗,也正是那一段珍貴的體驗讓我知道,除了做研究會讓我覺得開心之外,還有另外一項工作會讓我覺得開心。

於是,我出現了第3個選擇,就是當個科學老師。

現在大家看到的我,是一個致力於科學教育的老師。如果少了科學教室當老師的經驗,我永遠不知道,站在台上跟同學分享我腦中的知識,是一件會讓我覺得開心的事情。

更重要的,我還是繼續學以致用。

也就是說,我如果沒有當過老師的體驗,那在當我對科學研究失去興趣之後,我能夠做的選擇,就只剩下委屈。

然後就沒了…

賺錢很重要,比賺錢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來賺錢。

充實知識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自己喜歡把知識用在哪裡。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學校學的沒有用,或者是不知道找什麼工作。其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體驗太少,做過的事情太少。

如果能夠多增加一些生活的體驗,參加各類比賽,參加各類活動,多接觸一些自己平常不接觸的領域,自然而然就會發現,自己在哪一個事情做得最順手,最開心。

更重要的,也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讓自己可以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