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的NASA黑客松,有機會在活動中擔任了競賽中現場初審評審。在每個小組時間極短的報告過程中,看到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讓我真的大開眼界。但這同時也看到了許多作品在發表過程中,因為有一些小地方沒有注意到,而讓整個表現打了一些折扣。如何可以再細心一點,讓選手們的創意可以做出更好的表現,以下是我用森林火災當做例子所做的整理:
1. 賣點在哪裡?評審分不出你的貢獻
把作品的每個部份都講到,是許多選手們在發表都會想要做的事。但也因為想要把每個部份都講到,就很可能讓評審分不出你要講的重點在哪裡。能對火災有更清楚的了解絕對是好事,但你的作品的貢獻是「火災過程災情掌握」、「第一時間火災的發現」、「火災時逃生路線的規劃」、「運用社群提供火災資訊」、「救災單位通報與調度」。當你介紹了你的軟硬體、做了一些示範操作後,我常常聽到評審們會問「所以你這個是要拿來…」。作品的主要用途,最好能開宗明義就講清楚,再讓評審了解你是怎麼讓作品達成這個用途。
2.用途在哪裡?給誰用?何時用?
通常作品都會有一個功能,這個功能也往往都是前所未見的創新。既然是個創新,那評審們就不容易對這個創新有所想像。就算評審們很認真的聽完了作品的介紹,聽到的可能也只是功能,也就是按了這個會怎樣、火災時會出現什麼,而這些功能是要拿來做為「示警」,或者是拿來「教學」,它做出來是「給每一個人用」,還是「給政府」、「給消防隊」用,最好也能先讓評審有個底,才知道怎麼欣賞這個作品。
3.減少空話、廢話少說
時間很短,你的時間是用來介紹自己的作品,不是用來教育評審。所以像是「森林就像是地球的肺」、「地球的森林面積,每年正以…的速度在減少」,如果是要做一個撼動人心的演講,那的確是可以從這個出發點開始,但如果是一個時間都不夠用了的比賽,那這些話就省了吧。
4.有成品就看成品
創意比賽比是創意沒錯,但如果創意已經有實際做出一個成品,那可以直接開始「表演」這個成品。假設有個作品是從空拍機可以辨識火災範圍,或是透過運算規劃出逃生路線。這些都是「看了就知道會怎樣」、「看了就知道它重要」的,除非開發過程中有很重要的部份需要讓評審知道,除非時間也真的太多,不然,直接show成品。你的厲害能讓評審用看的,就不要浪費時間用講的了。
5.對著觀眾講不是對著筆電講
這是一個我常常看到的毛病。現場不是一個安靜的環境,選手們如果又不是對著評審們講話的話,評審們可能會錯過很多重點。而很多組的作品需要邊講邊操作,這時講者常常又會把心意放到內容的操作,而瞬間忘記現在是代表作品在做一場表演。如果真的需要操作,最好是能把操作的人與主講的人分開,一方面評審能聽清楚講者講的內容,另一方面操作的人也可以專心讓作品發揮。
6.你是拿什麼給評審看?
對選手來說,你在show的是一個作品,但對評審來說,評審看到的是一個筆電螢幕。評審分不出來螢幕上的是「一個真正可以操作的APP」,還是「一個用全螢幕播放的瀏覽器頁面」,或者是「一個用powerpoint做得很厲害的簡報」。一開始先讓評審知道他在看什麼,評審才能有一個基準來衡量這個作品的層次。
7.動畫的必要
很多組在發表的過程中有用到動畫。動畫的目的是「協助評審了解選手的貢獻」,但「不是誘發評審對問題重視的情感」。我還是講,這是限時比賽。說明救災工具的動畫可以用,但火災時動物們逃跑的感人影片,就可以跳過了。
另外,動畫是協助講者的工具,不是「代替講者,叫評審自己看」。動畫在播,講者還是要同時做說明。
8.不能講只有自己聽得懂的
大家辛苦努力的過程中,為了作品的需要,常常會定義出一些「只有團隊的人才聽得懂的話」,像是A點、B值、XY part這類的。需要定義一個新詞,想必是平常習慣用語中沒有這個詞,所以才需要對某個參數,某個現象做一個新名詞的定義。既然是平常習慣用語中沒有這個詞,那評審們聽到一定不會馬上反應過來。當你講到「B值變大時,我們裝置就啟動」,評審還需要回想一下B值的意義。如果B值真的很重要,那最好為它取一個合適又好懂的名字。
作品如果是整個比賽的核心,那講者的表現絕對是作品的靈魂展現。在表達上稍微好好的把作品講好講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