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科展複審的日子,參賽的學生們都在認真準備,希望在評審面前展現最佳表現。
科展複審進行方式是口試,學生需要準備海報展板,攜帶實驗器材到現場進行口頭發表,並與審查委員進行問答交流。
前幾天,一位家長與我聊天,提到他的孩子「口才很好,能言善道,完全不怕陌生」,而這位家長本身也擁有出色的美編能力,能協助孩子製作精美的海報。
家長告訴我,在科展複審中,美工與口才能力可以成為關鍵優勢,幫助孩子大大加分。因為這位家長只是來聊天的,我就表現尊重沒再多說什麼。
這位家長的想法只對了一半,它們的作用並非全然是這樣。
口才與美工在科展複審中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清楚的口語表達,能幫助評審理解研究內容;良好的海報設計,能讓資訊呈現更容易被吸收。這些能力在未來無論是學術發表、商務簡報,甚至是日常溝通,都有極大的價值。
但問題來了,口才與美工的作用,真的能夠「加分」嗎?
口才與美工並非加分
錯誤觀念一:口才與美工是「加分」的關鍵
很多人誤以為,科展複審表現優秀,是因為口才與美工能力幫作品加分。但事實上,口才與美工並不是「加分」,而是「放大」。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作品的科學研究本身已經達到了 70 分,那麼口語表達與視覺設計出色的同學,可能可以將這 70 分放大 1.3 倍,最終呈現出 91 分的效果。這額外的 21 分,並不是「科學研究」的分數,而是「表達力」帶來的影響。
但請注意,這個「放大」的效果是雙向的,是兩面的。
如果原本作品很優秀,放大後會變得「非常優秀」
如果原本就是不及格,放大的結果就變成「非常不及格」
你想一下,一件道理說不清的事,用更大方態度,更流利的口語來強加描述,就會讓人覺得是在強詞奪理,是在鬼扯。一件原本就不清不楚的事情,如果配上華麗的編排,是不是讓人感覺到欲蓋彌彰?
因此,真正的關鍵是:先確保研究內容的基礎夠紮實,口語表達與美工才有發揮的價值。
外表與內涵的均衡
錯誤觀念二:口才與美工的重點不在於外表,而是內涵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口語表達的關鍵是流暢的口才、清楚的發音、不怯場的表現。但這並不是口語表達的核心重點。
表達的重點是邏輯
複審的目的是什麼?是讓評審了解學生的研究內容。評審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咬字清楚就扣分。真正重要的是,評審是否能吸收資訊,是否能理解這份研究的核心價值。
如果學生的講解沒有條理,只用演講比賽那樣的流利話語,配上主播般的字正腔圓,那只會讓人覺得華而不實。
美工的重點是資訊傳達。
很多學生在設計海報時,過於注重色彩、插圖與排版美感,想到的是抓著評審的目光,卻忽略了海報展板最基本的功能,是讓評審快速理解研究。
如果一張海報的資訊沒有清楚組織,讓讀者難以抓住重點,那麼即便設計得再精美,也只會讓人覺得也是虛有其表。
複審比賽,評審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科學的競賽,不是比誰的展板海報最華麗,也不是比誰的演講最流暢,而是誰的內容最紮實。問題是否清楚?方法是否嚴謹?數據是否可靠?結論是否有說服力?這些才是評審最關心的重點。
科學內容如果已經準備充足,當然可以花時間美工與表達再加強。
真正優秀的科展作品,絕對不是靠著口才與美工來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