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從新聞或網路「看起來」,好像有許多很爛的地方值得不滿,許多很爛地方值得罵的。先不論這些很爛的事物到底是「真的爛」、或者只是「說它爛的人自己主觀覺得它很爛」,在這個遵重言論自由的時代,對一件事情表達自己的意見,乃至於「說它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因為說人家爛,尤其是在網路上用匿名帳號說人家爛這件事太好做,太容易完成了,所以產生了我們今天的酸民文化。酸的內容因人、因事、因時、因地會產生不同的評價,有些是亂亂酸,有些則是酸得對、酸得有價值。一件事情酸得對不對,很難下結論。
如果你支持死刑,那你會覺得在酸廢除死刑的人「酸得對」,說不定還會一起酸。我們現在把觀點濃縮在你覺得「酸得對」的那些事情上。開放的社會已經接受了酸這個動作,然而酸的這個動作,除了表達對「被酸者」的不滿之外,某種程度它還代表的是「希望我酸完之後事情能有所改善」。我酸完恐龍法官後希望法官們從此不再恐龍、我酸完路邊違規停車後希望路邊不要再有違規停車、我酸完廢除死刑後希望能夠不要廢除死刑。把酸這件事講得高尚一點,它的意思是「經由我們表達不滿之後,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善」。也就是說,某些觀點,酸是有正面意義的。
但,酸終究只是酸,再怎麼正面意義的酸都還是酸,大部份的酸民本身只是「提供如何將事情改善的諫言(或是建言)」,而把事情改善的這個動作是「期待由其他人完成」。也就是說,酸民真心覺得廢除死刑這件事情很不好,所以酸民在臉書上發表文章分享文章按按讚。我絕對相信網路上言論的影響力,但除了這些「在螢幕上的努力」外,最後是不是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化為「實際的行動」?先不談我支不支持廢除死刑,但我支持這家便當店行動的力量,他用他的方式來支持他所支持的事。下次你有什麼事情想囡酸的時候,也試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你要酸的事情做一些螢幕以外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