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點半左右,我從外面回到家裡。客廳燈是關的,X太太已經跟阿歆阿暘在房間睡覺。我還在脫鞋子,就聽到臥室傳來阿歆的哭聲。我打開房門想問怎麼了,但在阿歆的哭聲中大家都沒辦法好好講話。X太太問我幾點了,我說9點40分,X太太才說原來阿歆已經哭了40分鐘了。

老實講,我不太詳細知道是什麼事,大概就是「小朋友在哭,大人叫他不要哭」這樣的情形。今天白天帶完我安排的「從NASA展看論語」的家長科教館參訪後,我有很多想法想跟X太太討論,但阿歆在哭當然是先處理她。我先問阿歆「妳要我出去嗎?還是我可以跟媽媽講一下話?」,阿歆邊哭邊說可以。我先簡單兩句話告訴太太NASA展跟論語的關係後,馬上回到阿歆這邊。

X:「阿歆妳是不是忍不住一直想要哭?」
歆(邊哭邊說):「嗯」
X:「我知道哭起來要停下來有時候會很難,那妳哭沒關係,但可不可以不要一直用力揉眼睛?」
歆(邊哭邊說):「可是我在流眼淚啊?」
X:「對啊,妳哭是難過想要哭,但不是要把眼睛弄到受傷,所以妳可以哭,但是想要擦眼淚的時候,可以去抽面紙輕輕來擦啊…」
歆:「嗯」
X:「就像有時候阿暘不小心跌倒(不嚴重的可愛小跌倒),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好笑一直笑。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為要故意好笑,就去讓阿暘跌倒對不對?」
歆: (點頭)

%e9%98%bf%e6%9a%98%e8%b7%8c%e5%80%92
X:「所以心裡感覺好笑是一件事,但是不可以為了要好笑去做一些不可以做的事」
歆:「嗯嗯」
X:「如果妳現在心情不好還想繼續哭沒關係,不過不要再用手一直用力揉眼睛了。還有我也知道心情不好不會一下子就變好,但阿暘要趕快睡,妳哭太大聲吵到他也不好。」

講到這邊阿歆也差不多忘記剛剛的哭點到底是什麼了。

我一直沒有用YOYO台哥哥姐姐的口氣講,反而是用大家覺得我講話的語氣在講。因為我想讓她知道我不是在哄她,我是在跟她講道理,而且是用很平常的對話(而不是訓話)在跟她講道理。既然只是平常的對話,那也不用下什麼結論,我直接說「我要洗一下手」就走出去了。當然她已經完全沒在哭了。

沒多久,阿歆出來喝水,我拍了下面這張照片…

20160913_214915

進房間X太太問我時間的時候是9點40分,這張照片是9點49分。哭了40分鐘停不下來的阿歆,在10分鐘內停了。很高興她是聽得懂道理的孩子。

我們常常聽到大人叫小孩「不要哭」。「哭」本身是情緒與感覺的反應。你看完電影覺得很感動,我能叫你不要感動嗎?情緒與感覺怎麼能控制啊?也就是說,哭的行為本身是沒有錯,但哭的過程順便摔摔東西、或是傷害人就不應該了。大人叫小孩不要哭,某種角度來看是不是在逼小孩「壓抑情緒」。我不是心理學家,但我總覺得小孩不爽時願意哭給你看,遠比不爽放在心中不告訴你來得好太多太多了

剛剛跟阿歆的對話中,我想告訴她的是「情緒」和「情緒所引起的後續行為」是兩件事。情緒可以在範圍內盡情表達;但情緒引起的行為就需要控制。剛剛那10分鐘如果是當做我在做課程安排的話,其實剛剛上課內容的編排與鋪陳有待加強。但我平常上課都準備很久,剛剛是沒有備課時間臨場發揮的。如果你也覺得剛剛不到10分鐘的課程還OK的話,就幫我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