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朋友的家庭,過年期間常常有很多收到壓歲錢的機會。這時候會常常聽到大人們對小朋友說一句話:「拿到的壓歲錢要存起來喔!」小朋友前一刻才拿到飽飽的紅包,還沒有在口袋放熱就被大人收起來了。相信大人們可以列出許多理由來解釋為什麼壓歲錢要存起來,也可以從反面再講出許多道理告訴小朋友為什麼壓歲錢不可以花掉。這些說服小朋友存壓歲錢的理由到底正確不正確?跟我們希望藉此教給小朋友的道理到底相不相符合?
首先我先不討論經濟狀況真的非常拮据,小朋友壓歲錢一拿到就要貼補家用這樣的狀況。也不討論爸媽把小朋友的紅包當做是跟親朋好友的小朋友「交換」而來(這樣的話比較像是用來講給小朋友聽的),包紅包的出發點是禮俗,而非交易。我指的是家庭經濟狀況許可,多了或是少了小朋友壓歲錢都不會對家庭經濟造成影響的家庭來討論。
首先,不管壓歲錢是被大人「拿走」,或是大人們真的為小朋友設立了專用帳戶,把壓歲錢真的存到未來要給小朋友的存款中,對小朋友來講,這些錢都叫做「拿不到的錢」。把壓歲錢給爸媽為家中盡一分力、存在自己的帳戶讓自己未來可以運用才是正確的,應該很少會有小朋友真心會這樣想,就算你家小朋友會講這樣的話,這些觀念應該也是大人教給他的。而原本小朋友在心中盤算,過年拿到壓歲錢後想要幹嘛幹嘛這些計畫,也就沒有辦法實現了。當大人們要小朋友壓歲錢存起來時,通常是抱持著什麼樣的理由?這些理由是不是都跟培養小朋友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從以下三點來看看:
理由一:為了未來做打算
先把錢的來源分成「持續性的收入」與「意外的所得」。以大人來講,前者是薪水,後者是獎金。薪水是真正維持生活的基礎,獎金是額外的鼓勵。對小朋友來說,如果有零用錢,這是他持續性的收入,如果要為未來打算,這個打算不應該只在過年期間發生,爸媽在規劃平時的零用錢的金額時,就可以把希望小朋友存下來的錢規劃進去,而不是小朋友零用錢是拿來花,要存的爸媽另外存,這樣小朋友一點存的感覺都沒有。再來想想,把年終尾牙抽到的獎金可以選擇放到家中存款裡,也可以把它拿來與家人安排一次額外的旅遊。奬金存起來應該不會讓家裡從此致富,兩天之後可能就忘了存款多出了這一筆錢。但如果拿來全家的旅遊,這段回憶可能會一直到老都還在你心裡。
如果大人把奬金拿去旅遊的行為有它的意義,那麼小朋友的壓歲錢也應該要賦予它該有的意義,這個意義需要跟零用錢不同。
理由二:培養小朋友積少成多觀念
錢是永遠不嫌多的東西,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些想法都會讓我們想要引導小朋友「積小錢、變大錢」的觀念。把前面這幾句話稍微拆解一下就知道,錢越來越多是好事沒錯,但想要把錢變多,積少成多的儲蓄方式到底是不是一條正確且唯一的路,相信很多大人們心中都有答案。每一個大人們都知道,擁有大錢的大人,通常靠的都不是不斷累積小錢而擁有大錢的。那麼,把壓歲錢存起來如果是為了培養儲蓄觀念這個目的,那儲蓄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為了未來準備、為了不時之需,解決這些議題的答案,相信它應該不是只有儲蓄,理財才是更重要的。
理由三:儲蓄本身就是美德,就是好習慣
大部份的人不會說儲蓄不是美德,也不會說儲蓄不是好習慣。即然是個美德,就值得把它培養成一個習慣。但是這個美德或好習慣有沒有與時並進,或者說,這個美德或好習慣有沒有為你帶來任何的好處。就像捐款是個美德,捐款還可以讓我們節稅,這個好處很具體。但美德需要符合時代需求,很多原本看起來是美德的行為,在現在的時代看起來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高鐵的對號座位上,坐了一位買自由座車票的長輩,這時候的讓座是不是美德呢?把剩飯拿去餵給公園肚子餓的流浪狗,到底是愛護動物,還是污染環境呢?原本正確的事到了今天,可能也變得沒那麼正確了。美德本身需要有正面的意義,把壓歲錢存起來,或是讓小朋友選擇如何運用壓歲錢,前者未必是完全正確的。
大多數大人在決定壓歲錢的金額高低時,基本上已經在自身經濟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才包出去的。如果這個包出去的金額不需要靠小朋友的紅包「繳回」,而你幫小朋友做的儲蓄規劃也已經在平時就進行了。其實可以用過年這個機會,訓練一下小朋友運用這筆「意外的所得」。當然我也不是要鼓勵家長們讓小朋友把壓歲錢花光光,那要花多少才剛好呢?通常我們無法預期親朋好友會給自己的小朋友多少壓歲錢,但爸媽包給自己小朋友的金額是可以控制的。我們可以在儲蓄與消費中間做一個公式
小朋友從親朋好友收到的: 存起來(包括適當比例的繳回)
爸媽包給自己小朋友的: 與小朋友討論,適度的消費
帶小朋友去百貨公司,用紅包做這個小實驗,訓練一下小朋友的消費觀,才是發揮壓歲錢最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