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有機會在台上分享,自然就會有很多人加我facebook。有些人加了會有互動,有些人加了好友連個讚也沒按過,你也不會有感覺。但是,你感覺不到對方,對方卻未必感覺不到你。
前幾天,我手機的messanger忽然跳出了一個不熟悉的對話大頭貼,點開後看到對話框中有一段長長的文字:「蕭博士您好:我是〇〇大學的學生〇〇〇,我對您在國家太空中心的任職以及推動科學教育的方面非常感興趣,所以希望能邀請您擔任我這次職業訪談的主題人物,讓我們更加了解您的工作以及您個人較特別的經驗,訪談內容僅會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做報告分享,不會用於其他用途,期待您的回覆!非常感謝蕭博士!」
我回話前還是先點開對方的個人資料,看看是哪個生活圈的朋友。看到對方的高中,好像是我曾經有接觸過的學校,於是就開始了我們的對話。其實大致上的內容前面那一大段就已經知道是什麼事,簡短聊了一下,把我怎麼要協助這位同學的事都確定了後,忍不住我還是說了一句
「問下,你是怎麼認識我的…」
不問還好,問完大驚。我在這位大學同學還是國中的時代就已經是臉書朋友,而這幾年來一直沒有互動(或者是有,只是我沒發現),而這位同學不久前出國參加了一個活動,住宿時跟同房的室友聊天,忽然發現我是他們彼此的共同好友,而我不但去了這位室友學校做過演講,室友還因為在演講中表現優異,得到我送的一本書。
聊到這,我有點不好意思再問下去,因為這段緣份看起來應該是真的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如果我問了是哪間學校,很有可能我最多的印象只停留在「去過那間學校」,而忘記表現有優異表現的同學是哪位、當時又表現了什麼了。於是這個話題停在這邊,確定了訪談時間地點,對話就結束。
回頭看看本文第一段,facebook的好友中,存在有些朋友是「你感覺不到對方存在,但對方可能一直在看著你」。老師這個角色不就也是這樣。每一年、每一屆、每一堂課、每一場演講,台下有一群又一群的學生人來人走。雖然老師不太容易與台下的每一雙眼睛都有緊密的互動,但台下的每一雙眼睛卻有可能在未來的日子裡一直一直在看著你。老師的一篇po文、一篇報導、一段訪問,都有可能在老師已經完全對學生沒有印象時,還在持續影響著學生。如果你也是老師,相信你一定也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個舞台,碰到一張陌生的臉孔告訴你說:「老師,我是你在〇〇的學生喔!我超喜歡你當時…」這時候你會有難以言喻的感受從心底湧出,這就是老師這個角色最微妙的地方。
台下的人花了時間聽台上講課,這堂課是台下的人花了寶貴青春裡面的一段時間所換來的,而這堂課也很有可能繼續影響台下的人往後的青春。老師能夠給學生的,除了課堂上專業知識外,老師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教材。「演什麼、要像什麼」,任何人只要站上了台,就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只要還有人願意聽台上的人分享,那麼,台上的人就應該要好好珍惜每一個上台的機會,在每一個可以發揮影響力的舞台,好好的把老師這個角色扮演下去。
講了半天,我也要來準備同學準備要問我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