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遊戲場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為了讓孩童在遊戲時兼具有運動量,許多家長都會為孩子選擇有許多攀爬設施的室內遊戲場。家長們除了注意這些遊戲場內的設施是否符合標準外,常常忽略了孩子本身,是否在使用器材時,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我常常聽到用心的家長,叮嚀遊戲中的小朋友「要小心」,但大部份的家長沒有實際在這些設施中參與遊戲。只是叫小朋友要小心,卻不知道要告訴小朋友「到底要小心什麼?」。
我常常帶阿歆阿暘到室內遊樂場,同時我也參與他們的遊戲。這邊就例出幾個大人們不會感受到的潛在危險,如果大人沒注意到,那再安全的場地也會讓你的小朋友受傷。
最最危險第一名: 從溜滑梯出口倒著爬上去
很多小朋友會從溜滑梯的出口倒著爬回去,但這個動作是非常危險的。現在很多室內遊戲場的溜滑梯都越做越大,大到沒有辦法從入口看到出口的狀況,尤其是彎曲管子溜滑梯。如果小朋友從出口倒著爬回去,或是在出口停留,很容易會被後面溜下來的小朋友用力踹下去。我曾經親眼看過有小孩被高速溜下來的人踹飛。
防撞材料的固定
防撞材料的固定方法有很多,有些時候會利用專用束帶來固定。束帶的施工如果不小心,留下的束帶的切口是非常尖銳的。我在拍這張照片時有伸手去摸,短短的束帶切口真的是又尖又硬。如果有小朋友在設施上奔跑,不管身體上哪個部份劃過,肯定會留下長長的傷口。這種疏失較不常見,但家長仍不可掉以輕心。
老化的防撞材料
室內遊樂場的器材,通常都會在主要的金屬結構外,再包覆柔軟的防撞材料。這些防撞材料如果老化,不僅防撞效果減弱,更嚴重的是,從材料上所剝落的碎屑,在小朋友玩得很累、大口呼吸、貼地爬行時,這些碎屑非常容易會被小朋友吸入、甚至是不小心吃下去。更嚴重的是,小朋友吸入或誤食後大人也不會發現,留在衣服上的碎屑帶回家,繼續讓其他家人吸入。太陽光的照射會加速材料的老化,在有陽光的遊樂場,這種情形更容易發生。
很多設施都是軟的,突然出現一個硬的
在很多可以「爬」的路線上,也會有一些障礙物讓小朋友克服。這些東西大部份是軟的、少部份是硬的(或是說沒那麼軟的)。舉例來講,球是軟的,球也不是固定的,撞了它,它會彈開。但包覆了泡綿的柱子是「沒那麼軟的」,而且是與設施主要結構固定在一起的。當小朋友快速「撞」過了一連串軟的障礙物時,很容易把下一個障礙物也覺得是軟的直接撞下去。
絨毛填充玩具的棉絮與細菌
遊樂場中常會使用絨毛填充玩具,來美化遊樂場中的設備,或是把器材的尖角蓋起來。雖然它可以避免了碰撞所造成的傷害,但在遊戲的過程中,常常有許多小朋友將口、鼻貼上柔軟布偶上。當然,也可能留下分泌物造成傳染病。不可不注意。
躺在地上,被其他小朋友壓到
有些設施是讓可以吊著的,高度通常不高,地面也都是軟的,避免摔傷大家都會注意。但是小朋友玩的過程充滿歡笑,笑到掉下來時還繼續躺在地上笑。這時候,其他仍然停留在設施上的小朋友,就會從躺在地上的小朋友上方「盪過去」。如果上面的小朋友不小心掉下來,就有可能與躺在地上的小朋友碰撞,同時造成雙方的傷害。
軟的地板、還是硬的地板?
在很多充氣的遊樂設施上,因為地面都是非常軟的,所以小朋友常常會有一個動作,就是跳起來,然後讓屁股著地。這動作尤其是在溜滑梯上端,小朋友要溜下來時常常看到。這習慣很危險。尤其要離開充氣設施時,小朋友站在設施上,跳起來準備讓屁股坐到邊緣,只要剛好旁邊的小朋友爬上去,或是任何的原因讓氣墊變形,小朋友屁股稍微一滑,就會直接重重的坐到硬的地板上。雖然地上通常有巧拼這樣的軟墊,但屁股直接毫無防備的用力坐下去,對臀部與腰錐仍然是相當危險的。
出入處的鐵門
很多室入遊樂場都要脫鞋子,鞋子會帶進場入放到鞋櫃,離開時再把鞋子拿到出口外面穿起來。通常大人會讓小朋友先走,小朋友通過鐵門後,常會順手扶在鐵門或欄杆上準備穿鞋。如果小朋友洽好扶在鐵門與欄杆的交會處,等到大人出來鐵門一關,小朋友的手就會剛好被夾到了。
千萬不要在管子溜滑梯中間逗留
理由同上,大型管子溜滑梯的入口看不到中途的狀況,有些小朋友會故意(或是不小心)在管子中間停留。後面的人撞上來的傷害不止是碰撞,由於管子空間有限,對身體產生的擠壓與扭曲,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溜滑梯溜完要盡速離開,也是同樣道理。
管子溜滑梯的擦傷
平常的直線、開放溜滑梯都是用屁股在溜;但管子溜滑梯會躺著溜,溜的時候背部也會與滑梯接觸,過程中有時會因為與溜滑梯的摩擦,上衣背後會被「掀」起來。小朋友滑下的過程,皮膚就有機會與塑膠滑梯產生高速摩擦,造成擦傷。
穿鞋子溜滑梯會卡住
大部份這樣的設施都會要求脫鞋子穿襪子,但也有部份是可以穿鞋子的。因為鞋子的摩擦力非常大,為了要溜下來,小朋友需要刻意的把腳抬起來才能溜。但是一旦開始溜起來,在管子溜滑梯裡面會彎彎曲曲,如果溜得太快時鞋子忽然碰到管壁內側,整個人會忽然「煞車」,腳踝可能會因為身體繼續向前擠壓而扭傷。我溜了幾次發現這個狀況不容易避免,只能在溜下去之前告訴小朋友有心理準備。
該穿鞋子時沒穿鞋子
規定要脫鞋的地方,如果沒脫鞋會有現場人員阻止;但是不用脫鞋的地方,如果你要脫鞋通常比較不會有人管。尤其是如果一個場所部份設施要脫鞋、部份設施又不用脫鞋時,大家跑來跑去可能直接都不穿鞋子了。大家都有穿鞋子還好,別人都有穿,但只有你沒穿的話,就很有可能在爬的過程中,被其他穿鞋子的小朋友踩過去。
器材的不完美
小朋友都有種習慣,不論是怎樣的器材或設備,只要有部份的設計不完美,小朋友就會對那個不完美的部份特別有興趣。舉凡是一個可以拔下來的物件、一塊掉了的巧拼,或是設施中的一個小縫,小朋友都會去特別注意它,甚至是挑戰它。我曾經看過一個充氣機器有一個小縫隙,小朋友就不斷的從球池拿球從縫裡「塞進去」。
有人打噴嚏、有人流鼻水
大人可能會注意到,身邊有人在打噴嚏、流鼻水,我們也會自然保持距離。但小朋友玩起來不會注意到這些,家長要特別叮嚀。
身邊的大朋友
大部份玩這些設施的是低年級以下的小朋友為主,但偶爾會看到比較大的孩子。大孩子的力氣與速度都超過小朋友,在設施裡面跑來跑去時如果相撞,受傷的通常都是較小的小朋友。家中小朋友如果比較小的話最好特別提醒。
口袋的東西
大人的口袋會有手機與鑰匙,小朋友的口袋會有玩具、棒棒糖。遊戲過程中若非必要,口袋還是不要有硬的東西比較好。
我真的常常看到家長只會叫小朋友「要小心」,小朋友出了事,也只會罵小朋友「怎麼不小心」。問題是,除了「要小心」這三個字,家長自己到底知不知道要小心什麼?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那怎樣要求場地安全都是沒有用的。一般遊樂場都是符合安全的標準,依標準對遊樂場的設施做設計。但是使用遊樂設施的小朋友們,如果沒有避開危險的自覺,甚至於是自己做出讓自己陷入危險的行為,再安全的設施也是會造成危險的。與其等到小朋友受傷再來抗議索賠(說不定還被網友罵不會顧小孩),還不如仔細、具體告訴小朋友「哪些地方要如何小心」來得實際一點。
本文所使用的照片均為示意,與該遊樂園無關。